当前位置: 首页 >> 专业建设 >> 中文教研室 >> 正文

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

作者:刘颖真 [发表时间]:2021-11-19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,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,国际教育学院中文教研室于2021年11月19日举办座谈会。教师之间互动过程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同时感受到大学语文不仅能传播优秀文化,丰富大学生文化内涵,而且能增强交际能力,改善思维品质,提升创造力。
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中明确指出,“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,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,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。”那么,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? 

一、根据课文特点,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“度”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曾说过:“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,这的确很难,关键是个度的问题。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,浑然一体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”

  我对专家的话感触颇深,回顾我们所教的一篇篇课文中,体现工具特点的是结构、语言及技巧,体现人文特点的是内容,主旨。有的课文语言隽永,有的课文内容深邃,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,教给学生学习方法,培养学生语文能力,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,谈谈丰富的内涵。

二、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,彼此促进,在语文教学中,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。学生读了书,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、意象、情境、意境在头脑里“活”起来,没有足够的时间“过电影”,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咏品味,就匆匆让学生去谈。

因此,在教学中,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。只有通过充分的读,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,从而理解文本内容,感悟文本思想,体会文本情感。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,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。

三、以学生为主体,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。《语文课程课标》说:“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,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,也应是语文实践。”在语文课堂上,老师要牢记课标的要求,加强对学生进行听、说、读、写的训练,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,养成好的学习习惯。

  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,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,尽量以“语文的手段”解决语文的问题,减少非语文手段的运用,坚持以学生为主体,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,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——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。

(撰稿:刘颖真 审稿:王霄)